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8年04月09日 14:47  点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当代中国新的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是引领未来一个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旗帜。在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具体路径。当前,全国高校正按照五中全会精神和“双一流”方案的部署,认真制订“十三五”规划、谋划“十三五”发展的战略布局。要拿出一个好的、管用的规划,要为“十三五”开好篇、布好局,就必须把高等教育的发展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来思考,就必须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后发国家要成功赶超先进国家,必须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作为引领,必须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先行突破,必须培养造就储备一大批杰出人才。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和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从来都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形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成为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成为汇聚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都在抓紧制定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新常态”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支撑,就很难大幅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就很难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很难汇聚和培养大批的领军创新人才,就很难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赶超先进的发达国家。因此,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经是形势所迫、形势所推、形势所引,是顺应世界格局调整与中国和平崛起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对于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有着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一流的实践需要有科学理念作为指引。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运而生的,集中反映了我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五大理念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哲学,同样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贯彻落实五大理念,对于突破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推动高等教育由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其中,“创新”要求我们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协调”要求我们要统筹处理好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高等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之间的关系;“绿色”要求我们加强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为实现永续发展培育绿色文化;“开放”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优质资源进行办学;“共享”要求我们既要让高校师生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获得共同进步,也要将高等教育的建设成果向全社会覆盖。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五大发展理念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首先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高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特色。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要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崇高使命,坚持“围绕创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创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尊重和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引领组织动员师生发挥办学中的主人、主体、主力作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有灵魂的卓越

  五大发展理念既是科学的理论指导,又体现着先进的文化观。一流大学有崇高精神追求方成气象,有先进文化引领方有灵魂。要进一步办好高等教育,实现办学使命和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增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要做到使命自觉、创建自信、差距自省、奋斗自强。要坚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定要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点,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定要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办学传统和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百余年来形成的先进的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守正固本、激浊扬清,坚决摒弃浮躁、功利等不良风气,倍加珍惜和守护好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弘扬高尚进取的大学精神,净化校园风气,务求气正风清,引领社会风尚。

  3.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尊重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探索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实现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总结了中国实践的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就要秉持其中蕴含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注意总结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共性内涵,充分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办学经验,尊重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办学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这一重大关系,特别着力研究和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彰显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大学发展规律。切忌盲目自守、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也绝不照抄照搬、复制他人。同时,也要全面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成果,努力借鉴、取其所长、大胆试验,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遵循规律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凝练办学特色、形成自身风格,实现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色的有机统一。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敢为天下先,科学设计、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大胆突破,以创业者的担当与胆识,以创业者的智慧与能力,开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前进道路。

  4.必须坚持发扬办学民主,全面坚持依法治校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群策群力、齐心协力。要充分尊重并切实发挥师生员工在治校理教中的主人、主体、主力军作用,坚决克服“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必须充分相信师生、紧紧依靠师生、紧密团结师生,始终保持与师生员工的血肉联系,凝聚起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伟大力量;必须健全学校民主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学术组织、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各类咨询机构的作用;必须坚持师生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全面推动依法治校和依章办学,必须严守规矩、严肃法纪。要从观念、制度、体制、机制和队伍入手,通过改革与建设,提高治校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高校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路径

  1.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规律,都迫切要求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突破口在于优化结构,要把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再造作为主攻方向,自觉克服片面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惯性,着力克服分散和低水平重复问题,打破界限壁垒,突破体制制约,在学校内部实现协同发展。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制度设计、办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推进改革,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专业化教学模式,建立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的教育模式,坚持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把握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并将其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有机结合,铸就一流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学科。

  2.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统筹考虑学校事业不同方面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组织由相关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组织的整体功能。但构成组织的各要素并不会天然地完成组织的整体目标,这就需要发挥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在此前的发展阶段,我国高校侧重于外延式发展,办学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对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在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要转变过去外延式发展的道路,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学校治理能力,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积极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做到质量、规范、结构、效益协调同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协调同步,教学、科研、管理协调同步。只有加以有效管理,协调各方面的活动,使构成大学的各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大学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前进。

  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的教育生态

  在大学发展中,坚持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构建实体意义上的“绿色校园”,还要形成文化层面的“绿色生态”,形成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制度与文化环境。要将“绿色校园”建设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路径,建立健全“绿色校园”制度保障体系。构建科学的绿色知识体系,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大学要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新能源开发等学术科研领域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构筑起多学科齐头并进的绿色知识体系。积极推进课程创新与教育理念改革。将绿色环境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公民责任教育,社会服务意识教育,致力于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力拓展生态建设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对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应仅仅局限在高校这一空间中,更应该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中的前沿地位和社会进步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广泛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中,寻求资源融合与优势互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发展和创新的条件,在教学、科研、生活上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绿色”的制度保障,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的学术生态环境。

  4.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深化交流合作,提高开放办学水平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校地、校企、校院、校校联系与合作,扎实做好协同创新、协同培养、协同项目。坚持把国际化放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国际化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用全球眼光来思考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并实施对外开放合作和国际化战略的有关规划和计划。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探索建立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努力营造吸引国际顶尖学者和优秀生源的学术生态环境。要在可比的国际坐标系中审视和评价自身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大学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公共外交作出贡献。 

  5.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

  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特别注意重视关心离退休人员、中青年教师、后勤服务职工、生活困难家庭等群体的切身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学生群体健康成长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别情况,采取措施,有计划地帮助这些群体切实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运用“慕课”等网络平台和先进技术,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寓教育和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健全机关服务基层、院系服务师生的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能力,通过服务改善管理、促进团结、提高效率。建立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和矛盾纠纷的化解机制,构建人尽其才、分配合理、安定有序、人人心情舒畅、充满创造活力的和谐校园,努力形成全校上下一条线、一股劲,同心同德共创建的生动局面。(作者:任羽中 吴旭,单位: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

上一条: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

下一条:探索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

关闭

主办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党委政策研究室

技术维护:重庆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