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好应用技术型大学内涵式发展之路

2018年04月09日 14:45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国家引导地方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职责,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思想银行、竞争引擎、文化客厅和人才母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地方高校要坚持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苦练内功、加快转型,奋力走好应用技术型大学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转型发展、服务地方,明确地方高校办学育人的“地方性、应用型”科学定位。

推动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地方高校要紧跟国家政策引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启转型发展的新征程。贵州地方高校,多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毕业生大都直接走向了教书育人一线的应用型岗位。广大教师和医生、律师、工程师一样,都是应用型人才。本来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道路上,既要不忘初心,坚持师范根本,立足地方用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还要慎办工科专业,不要盲目更名来彰显应用技术的特征。地方高校成功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唯一的标准,应该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地方的就业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好不好找工作?上岗后能不能人岗相适、独立工作?找不到工作,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服务地方大局成了空话;胜任不了岗位,那就是学校的育人质量还需提高,服务学生就业的承诺恐难兑现。

对照“一个标准、两个服务”,地方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科学定位,依照“地方性”这个服务半径和“应用型”这个服务路径,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个科学定位不仅是党和人民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和驻在地赋予我们的历史坐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地方高校的发展不能也不该简单对标清华和北大这些研究型大学,盲目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而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驻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戮力加强内涵建设,用培养出更多更能适应地方和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来开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科学转型之路。实现科学转型的地方高校当然就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但不一定就是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与其他城市的地方高校相比,各自也要继续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所谓转型发展也应是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高等教育发展生态。

二、健全机制、聚焦内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技术型大学现代治理体系。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地方高校要把毕业生质量视为学校内涵的核心载体和集中反映,认真抓紧抓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一进校就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和论文可以实训报告和工程项目等多种形式体现,但需更加严格毕业要求,把好出口关。

主动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保障、资源共享、管理运行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健全高校与地方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交流机制,对校地人才交流应提出刚性指标。改进科研推进方式,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全面落实高校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并自主确定收益分配比例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宣传力度。推动作为地方智库的建设,促进前瞻性、政策性研究的开展,积极参与地方决策咨询。

依法落实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学校专业设置主动权和人事管理自主权,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设置专业、岗位和内设机构。在核定的总编制内,学校自主确定引进人员的数量和结构、考核确定具体引进人员;将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和经费统筹。改进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符合条件的地方高校可自主组织评审;不具备独立组织评审条件的地方高校,可采取联合或委托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审。

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设好大学理事会,认真落实大学章程。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加大基本支出的投入力度,在拨款渠道、质量评估、人事管理、监测评价等方面,探索建立地方高校省市共建共管的新的管理制度,构建有利于地方高校健康发展的投入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学校科学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办学,统筹推进贵州高等教育现代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引领区域职业教育新的时代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技术转型后的地方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引领区域职业教育的重任,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完善注入强劲动力。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与国民教育体系里的职业教育目标一致,都是地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坚持以就业为指引,在学生中开展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提倡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两师教育”(一线教师和一线工程师)为重点,关注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广泛建立双证书制(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打通中专、高职(高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立交桥”。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不断完善培养和教学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科技和产业技术成果。深入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倡导仿真模拟教学。改善实训条件,多途径、多形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增强应用技术型大学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育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

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办学,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建立起政府规划、行业主导、企业承办、高校支持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打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开展技术研发。坚持将地方高校的应用技术研究和教学,与地方产业发展和市场培育相对接,产业发展什么,学校研究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学校教授什么。应用技术型大学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山地特色农业、全域旅游、地质灾害控制、教育扶贫、大数据应用等重大现实问题,聚焦组织研究,开展成果转化。支持二级学院、系部,根据自身特点与社会资本、技术和资源进行合作,共建立足专业、带领师生、服务育人、对接市场的多方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有利于调动校企人员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性的绩效分配和校企合作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向纵深发展,引进与孵化并重,创新与创业并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奋力创办区域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创新发展的总要求、总路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又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任务,全国的“双一流”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地方则应有区域性的标准。地方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的教导,以苦练内功为抓手,以加快转型为主线,扎根贵州大地建一流,打造更加鲜明的区域特色,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技术型大学。

——在全面服务地方大局的办学实践中成就“区域一流”的大学之梦。按照“地方特色、区域一流”的要求,投身“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的战略,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做地方的人文高地、精神堡垒、思想银行、竞争引擎、文化客厅和人才母机。

——在全面落实“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中改善学校软硬条件。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坚守教育良心,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培育好每一个学生,关心、服务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乐情体,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尽最大可能改善学生的食宿条件,优化图书馆、体育馆和教室、实验室等学习活动场所。

——在全面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中拓展教学科研创新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全覆盖,落实全域、全程、全员、全课“四全育人”。对学生要从最基本的“敬业”和“诚信”入手,做到:好好学习、好好待人。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立德树人的关系,让教学科研与学生信仰的培育和就业技能的培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

——在全面实施从严治校的管理措施中提升教学科研内涵质量。向“从严治校”要内涵要质量要水平,做到政治严肃、治学严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严肃课堂纪律,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实施师德“一票否决”。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严肃查处考试作弊,落实学生管理系列制度。

——在全面依靠教职员工的艰苦奋斗中开创改革发展崭新局面。相信教职员工、依靠教职员工、维护教职员工,进一步优化其事业环境和生活待遇。让能上课者有课上、上好课,让搞科研的有项目做、做好项目,努力做到教师乐教,行政管理人员敬业,教辅、思政和后勤服务保障人员爱岗。

——在全面塑造大学精神的文化建设中彰显地方高校使命担当。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存在。爱国爱党、独立思考、勇于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的集中凝炼。精神的塑造需要文化的支撑,需要时代的淬火,需要在与时俱进中植根人民沃土。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既有家国情怀,又能扎根地方;既有儿女情长,又能为国担当;既有实操技能,又有深厚学养。

(作者为:国家督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院长)

上一条: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实现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下一条:坚持内涵发展 建设一流大学

关闭

主办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党委政策研究室

技术维护:重庆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