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仙竹:飏新时代春风建高水平师大

2018年06月11日 14:55  点击:[]

今年5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当此时期,我校学科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更应加快步伐,促进学校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快速发展。

一、以文化建设恢弘师大精神

师范大学有师范大学的精神。师范大学除了和普通高校一样授学生以技、艺、业外,还特别需要培育学生的品和德。人品和师德的塑造是师范大学精神内涵的重要部分。德育与中国传统师训,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并且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蕴育和滋养。《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意为老师需要德才兼备,不仅授学生以“谋事之才”,更传学生以“立世之德”。重师校训首词“厚德”,即是时刻提醒师生,“育德”与“育才”同等重要,甚至是把育德放置在育才的前面去予以关注。

何为德?古人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潜夫论·务本》)。这句话用现代语境和当前的文化观念予以解释,就是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细心、勤勉,这就是德的根基。我校办学传统中,一直把“德”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学校正值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全校师生应主动加强师范大学人文精神的塑型、培育和传承。在管理工作中应把选德、弘德作为干部任用、人才选拔的基本标准,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计个人利益的管理者和优秀教师树立为典范,以使学校永葆师范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把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引导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内容。积极响应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师范大学义不容辞的重任。

二、以协同创新促学科发展

师范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提升学科建设的内涵,应抓住重点、协同发展。我校的部分学科积淀了较突出的学科优势,如数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其中考古学已获国家博士点增列学科。协同创新、学科融合与交叉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我校应着重关注学科间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重合点,科学规划学科交叉领域,高标准高要求精心打造优势学科群,从而提升学科整体水平。譬如,国内考古学建设时间较早的单位,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主研方向和学科队伍,在自然科学不断与考古学结合形成新边缘学科的现代,反而具有“船大难调头”的短板。而新兴考古学学科建设单位,则可主动抢抓新边缘学科的制高点,避开与其他建设单位已有优势的竞争,从学科交叉前沿新领域,直接进入考古学发展的新热点和高端层面,实现弯道超车。

科技考古在考古界目前是热点,但国内高校此方面人才的培养却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非常欠缺。譬如国内高校中动物考古仅有一个博士点,现因客观原因已停招。而我校的动物考古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小哺乳动物考古方面具国际前沿水平。2015至2017年,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贵州省牛坡洞遗址等全国十大考古项目的动物考古工作,均委托我校承担相关研究。2018年,南京新发掘的明代怀庆公主墓(朱元璋第六女)、河南新乡宋墓等地点,所出土的动物骨骼也主动联系我校承担动物考古。所以,动物考古是我校立足西南地区、辐射全国考古学的重要优势学科。作为主要学科建设方向,该专业还会使我校成为国内唯一的动物考古学博士点。再如,遥感考古目前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古遗址大数据提取和景观复原方面具有其他专业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国内高校目前尚缺少该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可喜的是,我校地理学院在该方面已有较成熟理论积累和技术储备。如果我校在遥感考古方面占领先机,将会在国内外大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大显身手,并促进我校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和学科群的整体发展。

三、乘时代春风建新时代重师

十九大召开以后,师范大学在文化强国建设、学科创新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育等方面,更当大有可为。在校地合作、服务社会等方面,我校也积极参入到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战场之中。近期,我校以自身资源建设起来的校博物馆,成功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合作,建设成为了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分馆。这是文化传承和公众文化服务中校地共建的合作新模式,为学校提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打开了新途径。当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分馆”,要真正发挥好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在重庆主城区公共文化建设中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从管理方法、运行方式和学科支撑等方方面面,去更好的融入到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一定会很快实现,重庆师范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教授

上一条:杨江水:人才强校——奋力书写学校建设新篇章

下一条:吴能表:迈向高水平师范大学——要点和路径

关闭

主办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党委政策研究室

技术维护:重庆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中心